ATLAS硅微条径迹探测器升级
题目: ATLAS硅微条径迹探测器升级
报告人: 朱宏博
报告人单位: 浙江大学物理系
报告人 CV: CV 链接
报告时间: 2021-10-29 16:00
报告地点: 物质科研楼C1204+Online
主办单位: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与粒子物理学科
报告介绍:

摘要:
为应对大型强子对撞机高亮度升级(HL-LHC)更为严苛的束流环境,ATLAS合作组将采用领域内最前沿的硅探测器和电子学技术,建造全硅径迹探测器(Inner Tracker, ITk),保持甚至提高实验的径迹探测性能。2014年ITk项目组正式成立,中国组作为首批单位,加入外层硅微条径迹探测器升级项目,重点开展前端读出电子学芯片设计、探测器模块原型样机的设计与建造等工作。最终将完成1000个硅探测器模块,面积约10平方米,占硅微条径迹探测器桶部面积近10%。本次报告将介绍ATLAS硅微条径迹探测器的基本结构、硅微条探测器模块的设计和原型样机研制,重点介绍硅探测模块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确认等关键步骤。

报告人简介:
朱宏博,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。2004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,获学士学位。2009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毕业,获博士学位。之后在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(DESY)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。2013年人才引进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,任副研究员,2018年晋升为研究员;2021年入职浙江大学物理学系。目前主要从事抗辐照硅探测器和核电子学、对撞机物理等研究工作。曾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“大型强子对撞机(LHC)实验探测器升级”项目的“ATLAS实验硅微条径迹探测器升级”课题负责人;带领团队完成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(CEPC)上首个硅像素传感器原型样片(JadePix-1)的设计与测试工作。现为核仪器与方法(NIMA)期刊客座编辑、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(ICFA)的仪器创新与发展专家组(IID)成员。

 

您也可以通过线上会议链接:https://meeting.tencent.com/p/8302681937 参加会议。

   

报告下载: 报告链接